Sunday, 23 July 2017

《中觀今論》0702

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7期(《中觀今論》)
第七章 有、時、空、動
第二節 時間
pp.117-126
釋厚觀2014. 3.22

壹、外道與佛教的時間觀pp.117-119
(壹)佛對外道提出的我與世間常、無常等妄執戲論一概置而不答pp.117-118
時間,普通以為這是頂[1]明白的一樁事,像長江大河般的滔滔[2]流來。然而加以深究,即哲學家也不免焦心[3]苦慮[4]、瞠目結舌[5],成了不易解答的難題。
佛在世的時候,外道提出問題問佛:「我與世間常?我與世間無常?我與世間亦常亦無常?我與世間非常非無常?[6]此中所謂我與世間,即近代所說的人生與宇宙[7]
外道從時間的觀念中去看宇宙人生,因為不能理解時間,所以執是常住或是無常等。佛對此等妄執戲論,一概置[8]而不答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1] 頂:24.副詞。表示程度。猶最,極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十二),p.216

[2] 滔滔(ㄊㄠ):大水奔流貌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六),p.22

[3] 焦心:憂慮,著急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162

[4] 苦慮:苦思冥想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九),p.324

[5] 瞠(ㄔㄥ)目結舌: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。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1250

[6]1)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34962經)(大正2245b27-246a10)。
2)《起世經》卷5(大正1333c22-334a1)。
3)《大智度論》卷21序品〉(大正2574c8-75a1

[7] 宇宙:5.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。6.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。宇,指無限空間;宙,指無限時間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三),p.1295

[8] 置:3.廢棄,捨棄。4.擱置,放下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八),p.1024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(貳)外道的時間觀p.118
一、時論外道的時間觀p.118
從前,印度有時論外道[9],其中一派,以時間為一切法發生、滅去的根本原因,為一切法的本體。[10]
二、勝論師的時間觀p.118
吠師釋迦vaiśeṣika──勝論師在所立的六句義[11]中,實句(九法)[12]中有此時間的實法,看為組成世間的實在因素。

(叁)佛教的時間觀pp.118-119
一、佛典中的時間觀p.118
考之佛典,佛常說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三世說,但時間畢竟是什麼,不大正面的說到。
二、譬喻論者、分別論者之時間觀p.118
譬喻論者、分別論者,才將時間看成實在的、常住的,如《大毘婆沙》卷七六(又卷一三五)[13]說:「如譬喻者、分別論師,彼作是說:世體是常,行體無常;行(法)行世時,如器中果,從此器出,轉入彼器。」[14]
他把時間看成流變諸法──行以外的恒常不變體,一切法的從生而住,從住而滅,都是流轉於恒常固定的時間格式中。[15]
這種說法,類似西洋哲學者客觀存在的絕對時間。把時間實體化,看作諸法活動的根據,「如從此器轉入彼器」,不免有失佛意
==================
[9] 印順法師,《中觀論頌講記》,pp.343-344
時論外道,以為時間是萬有的本體,一切的一切,都從時間實體中出來。一切受時間的支配和決定;一切法的生起、滅亡,都不過是時間實體的象徵。到了這時這法生,到了那時那法滅,一切以時間而定的。所以,他說:「時來眾生熟,時去則摧朽;時轉如車輪,是故時為因。」這樣的時間,是一切法的生因。

[10] 《大智度論》卷11序品〉(大正2565b10-15
有人言:「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,如《時經》中偈說:『時來眾生熟,時至則催促,時能覺悟人,是故時為因。世界如車輪,時變如轉輪,人亦如車輪,或上而或下。』」

[11]  普光述《俱舍論記》卷52分別根品〉(大正4194b29-c2):
若依勝論宗中先代古師,立六句義:一、實,二、德,三、業,四、有,五、同異,六、和合

[12]  普光述《俱舍論記》卷52分別根品〉(大正4194c11-14):
實句義云何?謂九種實名實句義。何者為九?一、地,二、水,三、火,四、風,五、空,六、時,七、方,八、我,九、意,是為九實。

[13] 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卷135(大正27700a26-29):
譬喻者、分別論師執世與行其體各別,行體無常,世體是常;諸「無常行」行「常世」時,如諸器中果等轉易;又如人等歷入諸舍。

[14]1)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卷76(大正27393a10-15):
或有執「世與行異」,如譬喻者、分別論師。彼作是說:「世體是常,行體無常。行(法)行世時,如器中果,從此器出,轉入彼器;亦如多人,從此舍出,轉入彼舍。諸行亦爾,從未來世,入現在世;從現在世,入過去世。
2)印順法師,《性空學探源》,p.183
從後代一切大小學派看來,時間是依法之流動建立的,離法之外,並沒有時間的別體單獨存在。但是古代的分別論者及譬喻論師曾有過時間別有實體的主張。如《婆沙》卷七六及一三五說:   
「譬喻者、分別論師彼作是說:世體是常,行體無常;行行世時,如器中果,從此器出,轉入彼器。……為止彼意,顯世與行,體無差別。」
他們主張時間(世體)是常住的,固定的。諸法(行)是無常的,流動的。諸法的流動,是在固定的時間中流動著,如像果子的從這盤子(未來)到那盤子(現在)的情形一樣。

[15] 印順法師,《中觀論頌講記》,p.344
釋尊說法,不詳為時間的解說。佛法的真義,要從聖典的綜合研究中理解出來。佛滅後,聲聞學者,對這一問題,略有不同的兩派:
一、譬喻師說:時間是有實體的,是常住的。常住的實體的時間,是諸法活動的架格;未來的通過了現在,又轉入過去。過、現、未來三世,是有他的實體而嚴密的畫出界限的。所以,諸行是無常的,而諸行所通過的時間,卻是常住的。這是絕對的時間觀
二、其他學派,都說時間並沒有實體,是精神、物質的活動所表現的;不是離了具體的事物,另有實在的時間。
依性空者看來,二派都不免錯誤。絕對的時間,是非佛法的,不消說。一般以色法、心法為實有,以時間為假有,不但依實立假,是根本錯誤;抹煞時間的緣起性,也是大大不可的。在後一派中,所說依法有生滅而立時間,然表現時間的諸法生滅,怎樣入於過去,怎樣到達現在,怎樣尚在未來,這又是很有諍論的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三、中觀家的時間觀p.119

(一)依存在的法體而示現時間相p.119
依中觀的見地來看:時間是不能離開存在──法而有的,離開具體的存在而想像有常住不變的時間實體,是不對的。如《中論觀時品》說:「因物故有時,離物何有時?[16]
故時間不過依諸法活動因果流變所幻現的形態;有法的因果流行,即有時間的現象
時間的特性,即是幻似前後相。一切法不出因果,法之所以有,必有其因;由因生起的,勢必又影響於未來。故任何一法,都有承前啟後,包含過去、引發未來的性質
也就是說,即一一法的因果流行,必然的現為前後延續的時間相。若離開存在的法,而想像常住真實的時間相,那是由於想像而實不可得的。

(二)依運動而顯示時間相p.119
又,時間的特性是有變動相的,因為諸行──一切法都在息息[17]流變[18]的運行著,即在此息息流變的活動中,現出時間的特徵。《中論觀去來品》說:「若離於去法,去時不可得[19]去,就是運動的一種,離了運動的去,去的時間也就不可說了。

(三)法體與法用不即不離,依存在的運動而有時間p.119
前者是說:因存在的──法體而示現時間相,今此依運動而顯示時間相然而這不過是分別的考察,法體與法用是不相離(也是不相即)的,所以也即是依那存在的運動而有時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
[16]1)《中論》卷319觀時品〉(大正3026a24-25):
因物故有時,離物何有時,物尚無所有,何況當有時
2)印順法師,《中觀論頌講記》,p.352
有實在的事物,或許可說「因物故有時」。既知因物而有,那就「離物」沒「有時」了,為什麼還戲論時間相呢?況且,切實的觀察起來,是沒有真實物體的。既然「物」體「尚無所有」,那裡還可說「有時」呢?這不過是從他所承認的而加以破斥罷了。中觀者的真義:「若法因待成,是法還成待」。所以,不但時是因物有的,物也是因時而有的。物與時,都是緣起的存在,彼此沒有實在的自性,而各有他的緣起特相

[17] 息息:2.猶言時時刻刻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503

[18] 流變:變遷,變化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五),p.1278

[19]1)《中論》卷12觀去來品〉(大正304a2-3):
云何於去時,而當有去法,若離於去法,去時不可得。
2)印順法師,《中觀論頌講記》,p.86
外人要執著有去時,去時中有去,那要觀察去時到底是什麼?要知道,時間是在諸法的動作變異上建立的,不能離開具體的運動者,執著另有一實體的時間。時間不離動作而存在,這是不容否認的。那麼,怎麼「於去時」中「而」說應「當有去法」呢?為什麼不能說去時中有去?因為「若離於去法,去時不可得」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時間之施設p.120
(壹)依照存在的運動形相而成的時間(自然的)p.120
不離存在的運動而有時間相,所以依於法的體、用無限差別,時間相也不是一體的。
如我們所說的一天、一月、一年,都是根據某一存在的轉動而說的。如依地球繞日一周而說為一年,月球繞地球一周而說為一月,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。這種依照存在的運動形相而成的時間,可以說是自然的

(貳)世人依習慣的方便而假設的時間(假設的)p.120
而一日分為二十四小時,一小時為六十分等,這都是人類為了計算而假設的
人類假設的時間,可以隨時隨處因風俗習慣而不同,如現在說一天二十四小時,中國古時只說十二時[20],印度則說一天有六時[21]
而自然的時間,即隨所依存在的運動而安立,在共同的所依(如地球繞日)前,即有一種共同性。
但世人每依習慣的方便而有所改動,如佛經說「世間月[22]為三十日,而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等。
佛法中說時間,如大劫、中劫、小劫[23]等,即依世界的災患與成壞而施設的
短暫的時間,約心行的變動說,所以稱為一念、一剎那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20] 十二時:1.古時分一晝夜為十二時,以干支為記。《左傳昭公五年》 杜預 注有夜半、雞鳴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時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映、晡時、日入、黃昏、人定等名目,雖不立十二支之目,但已分十二時。至以十二支記時,《南齊書天文志》始有之。參閱   趙翼 《陔餘叢考一日十二時始於漢》、 楊伯峻 《春秋左傳注昭公五年》十時注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一),p.807

[21]1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卷179(大正27898a28:「時謂六時,即日、夜各初、中、後分。
2《大智度論》卷4819 四念處品〉(大正25409b25-27):
「日月歲節」者,日名從旦至旦,初分、中分、後分,夜亦三分。一日一夜有三十時:春、秋分時,十五時屬晝,十五時屬夜,餘時增減。

[22] 《大智度論》卷4819 四念處品〉(大正25409c1-7):
有四種月:一者、日月,二者、世間月,三者、月月,四者、星宿月。
日月者,三十日半;世間月者,三十日;月月者,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;星宿月者,二十七日,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。
閏月者,從日月、世間月二事中出,是名十三月。或十二月,或十三月,名一歲。


[23] 印順法師,《藥師經講記》,p.81
劫,梵語劫波,義譯為時分;有小劫、中劫、大劫。依佛法說,世界最初成立,人壽八萬四千歲,百年減一歲,慢慢減到人壽十歲時,又百年增一歲,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;這樣的一減一增,名叫小劫;二十個小劫,為一中劫;八十個小劫為一大劫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依存在的變動而有時間相pp.120-122
(壹)沒有其小無內的剎那pp.120-121
依存在的變動而有時間相,依自心而推論存在變動的極點而說為剎那,但並非有其小無內的剎那量。唯有自性論者,才會想像依剎那剎那的累積而成延續的時間。
存在的變動為我們所知道的,即大有延緩或迅速的區別。
舉例說:假定於我們所知的)一小時內,瀑流[24]的流速為平流[25]的流速的多少倍,依運動而有時間,所以瀑流的時間必長,平流的時間必短。
好在瀑流與平流沒有自覺,否則或許會說:平水方[26]七日,瀑流一千年。
時間依存在的運動而顯現,所以此以為極長,彼不妨以為極短。所以佛法中說:一念與無量劫,相攝相入[27]

(貳)沒有其大無外的大全p.121
時間,因所依一切法的動變而幻現,所以說為各別的時間。但一切法是緣起的存在,是相關相依的,所以世間每依待於一運動形相較安定而顯著者──如日、如地球,依它運動的形態而安立時間,因而可以彼此推算。有了共認的時間標準,即儘管此各各的時間不同,而可以比較,互知長短。
有了此共同的時間標準,在世俗事件上,即不應妄說即長即短,否則即是破壞世間。就是佛,也不能不隨順世間而說。
然而一切是緣起的,緣起法即不能無所依待的;所以雖概括的說一切一切,而到底沒有其大無外的大全[28],也即不能建立絕對的標準時間。唯有自性論者,還在幻想著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24]1)瀑(ㄅㄠˋ)流:2.猶洪流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六),p.201
2)瀑(ㄆㄨˋ)流:瀑布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六),p.201

[25] 平流:平緩地流動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935

[26] 方:41.副詞。僅僅,僅只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六),p.1549

[27] 相入:1.互相為用,彼此投合。2.佛教語,猶包含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1135


[28] 大全:全部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1338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肆、佛教各學派之三世觀pp.122-123
(壹)現在實有論者[29]p.122
佛法中,現在實有者說:過去、未來是依現在而安立的。他們是以當下的剎那現在為實有的,依現在的因果諸行,對古名今,對今名古,對現在說過去、未來。離了現在,即無所謂過去、未來。
這也有它的相對意義:例如考古學家,因現在掘得出土之物,能考知其多少年代以及從前如何如何,沒有此,過去即無從說起。故離了現在,就不能理解過去,並無真實的過去。

(貳)三世實有論者p.122
三世實有論者——薩婆多部,把三世分得清清楚楚:過去是存在的,不是現在未來;現在不是過去未來,未來也是存在的,不是過去現在。

(叁)唯識家:現在實有論者,只知觀待現在而說過去、未來p.122
唯識家也是現在實有者,所以只知觀待現在而說過去未來,而不知觀待過去未來而說現在。

(肆)中觀家:三世幻有pp.122-123
《中論觀去來品》說:「離已去未去,去時亦無去。」[30]去時,即正去的現在,離了已去與未去,是不可得的,此即顯示中觀與唯識的不同。
中觀者說:過未是觀待現在而有的;同時,現在是觀待過未而有的。
今試問常人:何者為「現在」?恐很難得到解答。如說「現在」是上午九點鐘;或說現在是求學時代,這現在即可包括一、二十年;若說「現在」是二十世紀,這「現在」可包括更多的年代了!
故若沒有過去、未來,也就沒有現在,所以時間不是現在實有而過未假有
離了現在,過去、未來也就不可說,所以時間也不是三世實有的

======================
[29] 印順法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p.346
現在實有者有一根本的錯誤。不知現在是不能獨立的;沒有絕對的現在可說。現在是觀待過去、未來而有;離了過去、未來,還有什麼現在?沒有前後相的時間,根本是破壞時間特性的。凡建立現在有的,被剎那論所縛,還不得解脫呢!


[30]1《中論》卷12觀去來品〉(大正303c8-9):
已去無有去,未去亦無去,離已去未去,去時亦無去。
2印順法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pp.84-85
這首頌,是總依三時的觀門中,明沒有去法。說到去,去是一種動作,有動作就有時間相,所以必然的在某一時間中去。一說到時間,就不外已去,未去,去時的三時。若執著有自性的去法,那就該觀察他到底在那一時間中去呢?
已去時嗎?運動的作業已過去了,怎麼還可說有去呢?所以「已去無有去」。
未去,去的動作還沒有開始,當然也談不上去,所以「未去」時中,也是「無去」的。
若說去時中去,這格外不可。因為不是已去,就是未去,「離」了「已去、未去」二者,根本沒有去時的第三位,所以「去時亦無去」。這對三時中去,作一個根本的否定。
3《中論》卷12觀去來品〉(大正304a2-19):
云何於去時,而當有去法,若離於去法,去時不可得。
若言去時去,是人則有咎,離去有去時,去時獨去故。
若去時有去,則有二種去,一謂為去時,二謂去時去。
若有二去法,則有二去者,以離於去者,去法不可得。
4印順法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pp.86-88
怎麼「於去時」中「而」說應「當有去法」呢?為什麼不能說去時中有去?因為「若離於去法,去時不可得」。去時是不離去法而存在的,關於去法的有無自性,正在討論,還不知能不能成立,你就豫想去法的可能,把去法成立的去時,作為此中有去的理由,這怎麼可以呢?譬如石女兒的有無,雙方正在討論;敵者就由石女兒的長短妍醜來證明石女兒之有,豈非錯誤到極點?
這樣,去時要待去法而成立,所以不能用去時為理由,成立去法的實有。「若」不知這點,一定要說「去時」中有「去」的話,此「人」就「有」很大的過「咎」,他不能理解去時依去法而存在,等於承認了「離去」法之外別「有去時」,「去時」是「獨」存的,是離了「去」法而存在的(獨是相離的意思)。自性有的去時不可得,執著去時有去,不消說,是不能成立的。
有人說:離了動作沒有去時,這是對的,但去時去還是可以成立。這因為有去,所以能成立去時,就在這去時中有去。執著實有者,論理是不能承認矛盾,事實上卻無法避免。所以進一步的破道:「若」固執「去時有去」,「則」應「有二種」的「去」:「一」、是因去法而有「去時」的這個去(去在時先);「二」、是「去時」中動作的那個「去」(去在時後)。一切是觀待的假名,因果是不異而交涉的。因去有去時,也就待去時有去,假名的緣起是這樣的。但執著自性的人,把去法與去時,看成各別的實體,因之,由去而成立去時的去,在去時之前;去時中去的去,卻在去時之後。不見緣起無礙的正義,主張去時去,結果,犯了二去的過失。
有兩種去,又有什麼過失呢?這犯了二人的過失,因為去法是離不了去者的。
去者是我的異名;如我能見東西,說是見者;做什麼事,說是作者;走動的說是去者。佛教雖說緣起無我,但只是沒有自性的實我,中觀家的見解,世俗諦中是有假名我的。我與法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。凡是一個有情,必然現起種種的相用,這種種,像五蘊、六處等,就是假名的一切法。種種法是和合統一的,不礙差別的統一,就是假名的補特伽羅。假名我與假名法,非一非異的,相依相待而存在。所以去者與去法,二者是不容分離的,有去法就有去者,有去者也就有去法。
這樣,「若」如外人的妄執,承認「有二去法」,豈不是等於承認「有二去者」嗎?要知道:「離於去者」,「去法」是「不可得」的啦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伍、時間緣起如幻pp.123-124
(壹)時間的前後相p.123
一、時間的前後延續相,以當下的現在而見有前後p.123
我們覺有時間的前後延續相,以當下的現在而見有前後,即此前後相而說為現在。由於諸法的息息流變,使人發見時間的三世觀。在此,更顯出緣起的深妙。
二、時間必然現為前後相,但最原始、最終之邊際不可得p.123
凡世間的(存在)一切,都是幻現為前後相的;但同時,也可說世間一切,都是沒有前後相的。因為,如以前後的延續相為真實有自性,那麼前即應更有前的,前前復前前,永遠找不出一個元[31][32]的極限來!即使找出原始[33]的邊沿[34],這原始的已不是時間相了!
時間必然現為前後相的,今既為原始而更沒有前相,那就不成為時間,也必不成其為存在了。
有前即是無前;照樣的,有後,結果是無後。因此,佛說眾生流轉生死以來,「本際不可得」。[35]本際,即是原始的時間邊限,這邊限是不可得的。若說有此本際,即等於取消了時間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31] 元:9.開始,起端。10.根源,根本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207

[32] 元始:1.起始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212

[33] 原始:1.考察本始。2.最初,第一手的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一),pp.930-931

[34] 邊沿:邊緣,邊際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十),p.1289


[35]1)《雜阿含經》卷34940經)(大正2241b16-17):
世尊告諸比丘:「眾生無始生死,長夜輪轉,不知苦之本際。」
2《大智度論》卷311序品〉(大正25290c27-291a4):
無始空者,世間若眾生、若法,皆無有始。如今生從前世因緣有,前世復從前世有,如是展轉,無有眾生始;法亦如是。何以故?若先生後死,則不從死故生,生亦無死;若先死後有生,則無因無緣,亦不生而有死。以是故,一切法則無有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(貳)一般宗教、哲學家與近代學者生起因的推論pp.123-124
一、有的宗教推想為上帝創造一切pp.123-124
一般宗教、哲學者,在此即感到困難,於是推想為上帝創造萬物,以為有上帝為一切法的生起因,困難就沒有了。
但推求到上帝,上帝就成了無始無終的!說上帝創造一切,而上帝則不由他造。
二、印度數論師主張由自性開展為一切p.124
印度數論師的自性,又名冥性[36],即推求萬有的本源性質,以為杳杳[37]冥冥[38]不可形狀[39],有此勝性,由此冥性而開展為一切。
三、老子認為「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;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」p.124
老子的「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[40];恍恍惚惚[41],其中有物」,[42]亦由此意見而來。[43]
、近代的學者主張進化p.124
又如近代的學者,說一切進化而來。如照著由前前進化而來,而推溯[44]到原始物質從何而來,即不能答覆。好在站在科學的立場,無須答覆。

(叁)一切法似現為時間的延續相,而實自性不可得p.124
要知一切法似現為時間的延續相,而實自性不可得,僅能從相依相待的世俗觀去了解它。心與境是相應的──而且是自識、他識展轉[45]相資[46]的,如函[47]小蓋[48]也小,函大蓋也大;[49]認識到那裏,那裏即是一切;觀察前後到那裏,那裏即是始終。
緣起法依名言而成立,但並不由此而落入唯心,下面還要說。[50]不應為自性見拘礙[51],非求出時間的始終不可。
無論是執著有始,或推求不到原始而執著無始,都是邪見。佛法,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!
(肆)小結p.124
凡是緣起的存在,必有時間相,有時間相才是緣起的存在。時間是緣起的,是如幻的,是世俗不無的;但若作為實有性而追求時間的究極始終,那就完全錯了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
[36]1)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p.361-362
數論是因中有果論者,認為世間的根本,是冥性──自性。冥性,雖不能具體的說出,但精神、物質都從他發展出來;所以世間的一切,也就存在於冥性中。冥性由神我的要求,發展出大、我慢、五微、五大等的二十三諦。這變異的二十三諦,都是冥性中本有的發現。如泥中有瓶性,在泥未轉變為瓶的形態時,現實的泥土,是不見有瓶相的;但泥團因轉變為瓶時,瓶性顯發,就失去泥名,而生起瓶了。雖是這樣的轉變了,果在因中是先有的;因變為果時,因體也存在而不失。所以世間的一切,都統一於真常實在的自性中。
2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p.384
「數論」為印度六大學派中的重要的一派。依「數論」說:「自性」(羅什譯為世性。約起用說,名為「勝性」。約微妙不易知說,名為「冥性」)為生起一切的根元。「自性」為什麼「變異」而起一切?「數論」說:「我是思」。由於我思,所以自性就變異而現起一切。這與「性即空寂,思量即是變化」,「自性變化」,不是非常類似的嗎?陳真諦在南方傳譯的金七十論,就敘述這「變,自性所作故」(大正541245c4)的思想。論上還說:「如是我者,見自性故,即得解脫。」(大正541250b21-22

[37]1杳杳1.昏暗貌4.猶隱約,依稀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816
2杳冥: 4.謂奧秘莫測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816

[38]1冥:2.昏暗,不明。6.隱蔽,幽深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448
2)冥冥3.懵懂無知貌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452

[39] 形狀:5.描摹,形容比擬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三),pp.1114-1115

[40] 精:12.隱微,奧妙。15.精氣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九),p.216

[41]1)恍恍:1.朦朧不清貌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518
2)恍惚:1.迷離,難以捉摸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518
3)惚:隱約或遊移而不可捉摸;不清晰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602
4)惚恍:混沌不分,隱約不清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602
5)恍恍惚惚:2.模糊不清貌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519

[42]1)老子《道德經》〈二十一章〉:
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閱眾甫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?以此。
2)陳鼓應《老子的註譯及評介》,中華書局出版,2001年,p.152
大「德」的樣態,隨著「道」為轉移。「道」這個東西,是恍恍惚惚的。那樣地惚惚恍恍,其中卻有形象;那樣地恍恍惚惚,其中卻有事物。那樣地深遠暗昧,其中卻有精質;這精質是非常真實的,這精質是可信驗的。從當今上溯到古代,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去,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。我怎麼知道萬物本始的情形呢?從「道」認識的。

[43]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pp.384-385
當然,「數論」與「南方宗旨」,決不是完全相同的。但對因思量而自性變化一切來說,不能說沒有間接的關係。「自性」,或譯為「冥性」,中國佛學者,早就指出:老子的「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;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」,從「道」而生一切,與「數論」的「冥性」說相近。所以「南方宗旨」的「自性」變化一切說,對未來的融「道」於禪,的確是從旁打開了方便之門。這些,是與曹溪本旨無關。

[44] 推溯:推本溯源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),p.679

[45] 展轉:2.複貌形容次數多。3.形容經過多種途徑,非直接的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四),p.47

[46] 相資:1.相互憑藉。2.相互資助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七),p.1158

[47] 函:5.匣子,封套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二),p.506

[48] 蓋:3.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),p.496

[49] 《大智度論》卷21序品〉(大正2574b29-c2):
如諸法無量,智慧亦無量無數無邊;如函大蓋亦大,函小蓋亦小。

[50] 1參見印順法師,《中觀今論》,第8章〈中觀之諸法實相〉,第2節,〈性、相〉,pp.159-161
唯心論者說:凡是有的,必是依心識而存在的。一切不過是自心所幻現的,是自心所涵攝的,是自心表象的客觀化──物化。我們所知道的,不出於心識名言。這即是必由心識的了相而知性,被解說為並無心外的存在。所以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
中觀者從緣起觀的立場,即不作此等說。……中觀者世俗諦安立──施設諸法為有,不即是客觀實在性的如此而有,這與心識、根身有莫大關係,尤其不能離意識的名言而存在。若離開心識名言,即不能知它是如此如此而有的。但依於心識,不即是主觀的心識,所以與唯識者所見不同。所認識的是因果能所相依相涉的幻相,離開能所系即不會如此的,離開因果系也不會如此的,極無自性而為緣起──因果、能所交織的存在。
2《中觀今論》11中道之實踐〉,2節〈緣起空有〉,pp.241-242


[51] 拘礙:拘閡亦作拘礙,束縛阻礙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六),p.487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陸、時間前後延續的幻相pp.124-126
(壹)時間的幻相是向兩端展開的,也即是前後延續的pp.124-125
存在法是如幻的,唯其幻現實在相,所以每被人們設想它的內在真實自性本體
時間的幻相不同,時間是向兩端展開的,也即是前後延續的。雖然,在前的也有被看為在後的,在後的也有被看為在前的,常是錯亂的;但在個人的認識上,它的前後延續相極為分明,不能倒亂。
因此,無論是把時間看成是直線的 ,或曲折形的 ,或螺旋形的 ,這都是依法的活動樣式而想像如此的時間,但同樣是露出向前與向後的延續相,而成為時間的矛盾所在。

(貳)時間的幻相「如環之無端」,一切是新新不住的流行,不是說後起者即是前者的再現p.125
佛悟緣起的虛妄無實,說緣起「如環[52]之無端[53]」,即形容隨向兩面看都有前後可尋,而到底是始終不可得。
從時間的前後幻相看:諸法的生、住、滅,有情的生、老、死,器界的成、住、壞,都是有前後相的。一切在如此的周而復始[54]地無限演變著,不說是旋形的,而說是如環的,問題在似有始終而始終不可得,並不是說後起者即是前者的再現
諸行無常,雖一切不失,而一切是新新不住的流行,不是過去的復活。從如環無端的任何一點去看,都是前後延續的。

(叁)世間的一切皆是在環形無前後中的前後動變不息pp.125-126
成、住、壞,生、老、死,生、住、滅,乃至說增劫──進步的時代,減劫──沒落的時代,[55]這都不過是一切存在者在環形無前後中的前後動變不息。世間的漫長,人命的短促,幻相的深微[56],使我們不能知其如幻,不能適如其量的了解他,因而引起不少的倒見!

大智度论卷33: 不寐夜长,疲倦道长,愚生死长,莫知正法



[52] 環:2.泛指圓圈形的物品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四),p.635

[53] 端:7.開始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八),p.394

[54] 周而復始:循環往復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三),p.296

[55] 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卷135
劫有三種:一、中間劫,二、成壞劫,三、大劫。中間劫復有三種:一、減劫,二、增劫,三、增減劫。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,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,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,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。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,有二十中間劫;經二十中劫世間成,二十中劫成已住,此合名成劫。經二十中劫世間壞,二十中劫壞已空,此合名壞劫;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。大正27700c11-19

[56] 深微:深奧微妙。(《漢語大詞典》(五),p.1431